来源:政府办 日期:2013-11-27
【字体:大中小】
区十六届人大四次
会 议 文 件(1)
48365365备用网站工作报告
——2011年1月6日在大连市甘井子区
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区长 郝方林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区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0年工作情况
2010年是我区加快全域城市化,推动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建设实现高起点开局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区政府坚持“领先和高于”不动摇,推进科学发展不懈怠,较好完成了区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预计: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30亿元,可比增长19%;完成地方全口径税收249亿元,同比(下同)增长38%;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4.6亿元,增长32.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增长34.5%;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2%;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实名制就业3.1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街道经济实力显著增强,8个街道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
一年来,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大力推进转型升级,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三大需求均衡拉动,经济发展更趋协调。坚持以项目建设带动投资持续增长,区级重点项目开工90个,完成投资300.4亿元,增长50%,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50%。三次产业投资比重为0.4:22.5:77.1,结构进一步优化。外来投资更加活跃。全年实际使用外资11.6亿美元,增长158%;实际使用内资 82亿元,增长19%。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9亿元,增长18%。汽车消费增势不减,实现销售额150亿元,增长23.4%。外贸形势持续回暖。完成外贸自营出口16亿美元,增长17.6%。
“两城四区”建设全面推进,初步形成了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现代服务等产业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被授予“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称号,在市委、市政府力度空前的政策支持下,核心起步区、国际商务城、北方生态慧谷三大启动区全面开工,美罗药业进入试生产。大连体育新城建设进展顺利。规划设计全面展开,路网建设有序启动;市体育中心体育馆主体建成,主体育场、游泳馆工程启动,大连北站及南北广场项目正式动工,大连医疗卫生中心奠基。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加快向世界级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迈进。中国一重检测中心、船舶重工海洋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我国首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交付使用,世界最大深水钻井船正式开工,标志着我区在核电、海洋油气等新能源领域的装备研发制造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总体规划进一步完善,综合功能不断提升,西郊国家森林公园创建国家4A级景区通过评审,红旗谷国际运动俱乐部会所落成。大连北部商业区业态升级步伐加快,五金机电城、华南家居大世界、奔驰汽车4S店建成开业,远洋自然、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开工。大连空港商务区建设稳步推进,空港物流中心回迁楼一期工程竣工,机场三期场站主体工程开工,旅顺北路汽车物流产业带建设进展良好。
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专利申请量达1925项,成功并购2家海外科技型企业。中国一重大连加氢反应器制造有限公司等19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15个科技项目申报国家创新基金计划。建立人才工作站14个,组织实施国家引智项目7个,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院士专家工作站、中小企业技术服务站、企业科协联合会正式挂牌。我区被评为“国家示范性知识产权优势中小企业集聚区”。
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大连亿达集团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授予“辽宁省民营百强企业”,大连连程数控有限公司等54家企业被授予“辽宁省民营明星企业”,我区被评为“辽宁省民营经济工作先进区”。
(二)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区域功能日益完善
结合大连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积极推进了“两城四区”重点功能区的规划编制。全面完成了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科学编制了区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土地资源管理与利用更加严格规范。
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实施道路、电力、市政管网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21项,完成投资53亿元。建设道路29.2公里,明珠路(二期)、中甘路、新凌刘线等建成通车,“三纵三横”路网有4条道路开工建设。甘井子热电厂(一期)建成试运行,营城子污水处理厂投入使用,营城子段及机场新区等14公里煤气管线延伸工程完成铺设。积极配合市政府,全面推进了哈大高铁、城市地铁、疏港高速路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
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社会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拆除违章建筑58.3万平方米,整治、取缔废品收购站81家,清理野广告250余万张。“五个一”工程建设成效明显,东联路(华东路段)整治、新华绿洲停车场等14个项目全面完成,极大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活环境。新型垃圾除运体系建设步伐加快,8座移动垃圾中转站投入使用。完成泡崖小区、兴华小区等区域152条市政道路维修工程,修补路面5万平方米。高标准实施了金龙寺河、凌水河(刘家段)等4项生态河治理工程,使之成为风景如画的景观河。大规模造林绿化成果显著,全区植树180万株,新增绿地6万平方米,区域面貌明显改善。
(三)大力推进体制创新,综合配套改革不断深化
积极发挥先行先试的优势,围绕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分解落实了20项具体工作,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扎实推进。
“四项机制”建设取得新进展。“三规”融合的统筹要求在重点功能区的规划编制上得到充分体现。科学调整街道财政体制,进一步提升了财权与事权的匹配程度。依托区城投公司等融资平台,采取“基金”、“建设—移交”等融资方式,在国家货币政策趋向收紧的情况下,实现融资22亿元。建立了政府债务风险监测指标体系,风险防范措施更加严密。重新组建了区开发建设中心,全年挂牌出让土地566万平方米,促进了良性增值。
体制创新实现新突破。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态科技创新城开发建设的意见》和《大连市支持生态科技创新城开发建设的若干政策》,进一步明确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设立正局级建制管委会,赋予更大的自主权,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政策洼地。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作为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域发展不断加快,全年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达到4亿元和5亿元。“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城市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全域覆盖、全新标准、全面考核”的城市管理模式基本形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正式启动,全区22个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顺利完成第十届村委会换届选举,全面启动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和清产核资工作,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为实施“村改居”奠定良好基础。
(四)大力推进民生工程,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坚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根本目的,政府财力全年用于民生领域的资金达16.4亿元,增长31.3%,占一般预算支出的43.3%。圆满完成了一批为民办实事项目。
民生保障惠及百姓。建立创业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大学生见习基地156处,新开发就业岗位4.2万个,就业困难群体动态失业为零,充分就业社区创建率达95%。社会保障政策覆盖全域。6万名“农转城”人员纳入城镇职工社会保障体系,19万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2万名城镇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纳入养老保障,15万名离退休人员实现社会化管理。建成幸福老年之家20个,我区被评为“全国养老服务示范单位”。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4472万元、各类临时救济(助)金667.3万元,7612户困难家庭得到及时救助。为7.8万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学杂费1670万元,为371户残疾人家庭实施了无障碍设施改造。旧区改造稳步推进。光明山西街新居工程顺利开工,梭鱼湾大化改造地块成功挂牌,“三新工程”竣工52.2万平方米,辖区居民的居住条件不断改善。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投资1.6亿元,实施了矿北小学、松江路小学等9项校建工程,完成操场塑胶改造工程11项;对部分学校进行了整合,新增公办幼儿园两所,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公共文体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区图书档案馆新馆落成启用,建成文化扶助工程示范点30个,便民书屋26个。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5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遍布全区,居民就医用药更加方便。精心组织开展了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全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96‰,继续保持稳定的低生育水平。双拥、民族、宗教、侨务、人防、物价、妇女儿童等工作也取得了新的成绩。
和谐稳定局面不断巩固。全面落实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领导干部接访包案及带案下访制度,建立了信访大厅一站式接访服务机制,广泛开展了社会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活动,构建起“五级联防联动”网络,人民调解成功率达96%,将社会矛盾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大力实施法律援助,办理各类法律援助案件434件。圆满完成“五五”普法规划目标。安全社区创建成果丰硕,12个街道成为“全国安全社区”,我区整建制被授予“全国安全社区”称号。全面打响“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百日会战”,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三项行动”,集中查处、治理了一批违法行为和事故隐患,全区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进一步理顺食品药品监管体系,建立了全链条式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食品药品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在全市率先启动社区治安巡逻工作,组建了400多人的专职巡逻队伍,辖区居民的安全感显著提升。
(五)大力推进效能建设,政府运转更加规范有序
不断巩固和深化“服务年”建设成果,行政效能持续提升。科学整合行政服务资源,构建了政务公开、行政审批、电子政务、行政投诉、信息发布“五位一体”的行政服务体系,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四级联网。全年受理审批事项10万余件,总体审批时限压缩42%;受理行政投诉、咨询建议1600余件,按时办结答复率达100%。以电子政务平台为载体,政务公开信息查阅实现区域共享。
依法行政深入推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不断健全行政决策程序,实施重大涉法事项合法性审查27件。开展了行政执法主体重新审查认定工作,全区行政执法人员全部完成轮训。我区再次荣获“辽宁省依法行政工作先进单位”称号。坚持定期向区人大、区政协报告和通报重要事项,主动将政府工作置于各界监督之下,按时办结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301件。
政府自身建设更加规范。25个政府部门导入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认证。实施机关工作人员素质培训工程,公务员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继续推进节约型政府建设,全年公用经费压缩10%,节约政府采购资金2782万元,核减财力投资项目工程造价5302万元。行政权力运行制度建设扎实推进,政风行风评议活动深入开展。重点领域、重点资金、重点项目的审计、监察力度不断加大,完成各类审计项目97项,依法处理处罚885万元。
按照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全力参与“7?16”大连新港油品火灾事故抢险及油污清理工作,投入人力近6万人次、船只4700余艘次、大型机械和车辆1.3万台次,连续奋战40多天,打赢了辖区海域清污攻坚战,为大连市夺取清污工作的全面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各位代表,2010年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为我区“十一五”发展划上了圆满的句号。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和支持,更是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努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的全区人民,表示崇高的敬意!向给予政府工作关心与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区单位、部队以及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十一五”时期回顾和“十二五”时期展望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发展进程中非常不平凡的五年。我们经受住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为区域发展转型付出了艰辛努力,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预期目标,谱写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的新篇章。
──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我们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初步形成了以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等重点功能区为载体,装备制造、现代服务、汽车物流等产业集聚发展的新格局。五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迈上300亿、400亿和500亿台阶,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先后跨越10亿、20亿、30亿大关,年均分别增长20%和3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期末的128.1亿元跃升至600亿元,年均增长37.3%;对外开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累计实际使用外资22.6亿美元,年均增长44.7%。主要经济指标保持“领先和高于”,综合经济实力始终领跑东北同类地区。
──全域城市化取得历史性突破。我们坚持以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综合配套改革为动力,以“三新工程”为载体,加快全域城市化进程,乡镇建制全面撤销,人口城市化率达到100%,全面跨入城区发展的新阶段。科学构建了以“两城四区”为主体的中心城区框架,着力推进了一批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项目。五年间,完成明珠路、滨海路等40多项道路建设工程,形成了以快速路、主干路为框架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新机场、大连北站、城市地铁等重大基础设施集中布局我区,市政管网不断完善。大规模实施造林绿化和环境整治,30座区属非煤矿山全部关闭,全区林木绿化率达到44%,人均公共绿地13平方米,区域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民生质量显著改善。我们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累计投入财政资金50亿元,加快推动公共服务均衡化。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区城镇在岗职工人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和19.5%。就业和社会保障成绩斐然,城镇居民养老和医疗保险实现全域覆盖。五年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2.4万个,实现实名制就业17.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8%以内。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月380元。社会事业成果丰硕,先后获得“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文化先进县(区)”、“全国体育优秀县(区)”和“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等荣誉称号。
各位代表,回望五年来的发展,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协调推进全域城市化和新型工业化,是推动区域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领先和高于”不动摇,以科技创新和高端产业集聚发展推动结构优化升级,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动力;坚持深化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推进“两城四区”建设和老城区更新改造,是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的重要支撑;坚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不断加快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是维护和谐稳定局面的坚实基础;坚持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始终保持“我行、我能行”的必胜信念,是我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力量源泉!
“十二五”时期是我区全面加快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建设的关键期。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描绘了新时期发展的宏伟蓝图,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深入实施,大连市建设区域核心城市快速推进,都将为我区在“十一五”搭建的高平台上,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难得机遇和良好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在前进的道路上还将面临严峻的挑战与考验:新市区管理体制改革迅速提升了周边区域的综合实力,日趋激烈的竞争给我区保持“领先和高于”带来空前压力;传统产业结构偏重,新兴产业规模偏小,经济转型、产业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不够完善,城市综合承载力还无法支撑区域功能的国际化;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创新社会管理的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程度尚未达到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定位,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定不移地实施功能国际化、产业高端化、环境生态化、体制现代化、公共服务均衡化战略,推动区域发展实现新跨越,成为大连市科学发展的强力引擎。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打造经济发展的领军区。突出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的核心作用,促进三大需求均衡增长。依托六大现代产业集聚区,加快形成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等千亿元规模的产业集群,推动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48:50,着力构建“高端化、集群化、低碳化、总部型、服务型”现代产业体系。到201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0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000亿元(按现口径),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0%,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20%。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达到20%以上,综合经济实力达到辽宁省中等地级市水平。
──加快完善城区功能,打造全域城市化的示范区。按照“中心带动、板块布局、全域开发”的发展思路,全面推进“两城四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加快构建具有较强承载力的基础设施体系和生态环境体系,率先实现全域城市化。到2015年,形成覆盖全域的快速路、主干路路网,打造“半小时交通圈”;集中供热率达到90%,集中燃气率达到70%,生活垃圾清运和集中处理率达到100%,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90%;林木绿化率达到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3.5平方米,成为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绿色宜居城区。
──加快综合配套改革,打造体制创新的先导区。全面落实《甘井子区综合配套改革总体方案》,基本建立“四个机制”,初步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现代化体制平台。制订公共服务专项规划,提升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健全投资准入、产业激励等核心政策,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基本完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任务,有步骤地实施“村改居”;完善区街分级城市管理体系,实现城市建设管理维护标准全域一体化;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建立分工协作的新型政社关系。创新功能区开发管理体制,探索建立功能区与行政区相融合的管理模式。
──加快提升民生质量,打造文明和谐的首善之区。坚持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努力打造更具幸福感的美好家园。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用于民生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比重达到50%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6%。实现区域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覆盖率达到100%。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步伐,争创国家社区教育示范先进区和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文化体育设施社区普及率达到100%,人均公共文化资源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医疗卫生技术人员8人。出生人口质量显著提高,区域人口结构更加优化。残疾人生活质量达到社会平均水平。完善平安稳定区建设长效机制,构建社会管理“大综管”新格局,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更加文明和谐。
各位代表,未来五年蓝图宏伟,催人奋进。我们必须牢牢把握住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凝心聚力,奋勇当先,把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建设全面推向新的阶段。
三、2011年工作安排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决策部署,按照区委十届十一次全会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领先发展为主题,以“领先和高于”为目标,紧紧抓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大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增强区域综合承载力,改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9%,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79‰以内。
为全面完成上述目标,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以结构调整为主导,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要坚持以增量调结构,加大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强化投资在扩内需、调结构中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促进投资、消费、出口协调发展。以大投入支撑大建设、大发展,重点加强基础设施、产业项目、土地储备等有效投资,全面激活社会投资。今年安排重点项目投资规模约2200亿元,年内完成投资要超过400亿元。结合产业准入目录,建立招商选资综合评价体系,提高引资质量。全年实际使用外资和内资分别比上年增长20%以上。全面落实家电以旧换新、汽车补贴等消费政策,加快推动消费升级,继续保持家电、汽车、房产销售的旺盛势头。发挥比较优势,积极扩大外需。巩固船舶制造及配套等产品出口优势,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外贸自营出口增长10%。
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要求,以“两城四区”为载体,以重点项目为抓手,加快产业高端化步伐。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用足用好各项扶持政策,全面加快建设进度。核心起步区产业楼投入使用,五星级酒店等配套项目启动实施;北方慧谷项目全面开工;国际商务城一期年内竣工;开工建设美罗生物产业园。大连体育新城:进一步完善规划,建成区域主干路网;积极配合省、市建设部门完成大连北站、市体育中心场馆和医疗卫生中心主体工程,加快推进夏家河五星级宾馆、大北国际物流中心等项目。大连湾临海装备制造业聚集区:全力推进一重核电设备、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建设,支持中远船务、辽渔、船舶重工等整合岸线资源,打造中国最大的海洋工程生产基地。在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的同时,加快向研发、设计和物流等产业链高端环节延伸。大连西城国际旅游商务区:按照国家5A级景区标准,整体提升西郊森林公园建设水平,推进大西山水库湿地公园、五星级太阳城堡酒店等项目建设,成为国家森林城市的靓丽名片。大连北部商业区:高标准做好中华路商圈总体规划,加快建设红星美凯龙、五星级酒店、城市综合体等一批高端服务业项目,提升发展层位。大连空港商务区:完成机场扩建及货站、快件中心工程,推进空港物流园区和旅顺北路汽车物流产业带、中汽汽车城等项目。
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强大动力,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以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加快推进固特异亚太区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鼓励骨干科技企业提升研发能力,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
(二)以全域城市化为带动,加快区域功能提升
强化规划先行的理念,依法推进规划管理全覆盖,着力提高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质量,以先进的规划引领城市功能和品质加快提升。突出区域特点,高标准推进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等重点功能区规划编制和完善工作。
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完善重点功能区基础设施配套,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构建“三纵三横”路网,确保机场快速路、岚岭路竣工通车,启动河周路(一期)、东龙路(一期)、滨海路营城子段等道路建设。完成大巴山滑坡治理工程。全力配合市政府加快推进城市地铁、新机场等重大城市功能设施建设,启动实施西部通道隧道两侧互通立交、东联路交中华路立交桥、中华路跨铁路至朱棋路桥等一批市政道路工程。推进华能大连第二热电厂建设,新建66千伏变电所3座。启动机场20万吨自来水泵站项目,开工建设大连湾污水处理厂截流管线及外围配套工程。继续实施“五个一”工程,重点推进梭鱼湾大化厂区、东海路棚户区、椒金山棚户区改造等项目,促进老城区有机更新。
大力提升城市环境。全面掀起大规模造林绿化新高潮,投资17亿元实施造林绿化项目109项,14个街道打造“一街一景”绿化精品工程,营造良好生态环境。加大生态河治理力度,实施金龙寺河(二期)等5项治理工程。深入推进社会环境综合整治,对体育新城、大连北站等重点区域的违章建筑实施专项治理,继续开展爱国卫生月、市容环境整治、路街整治等活动。切实改善城建职工的工作条件,新建、改造休息点7处。
(三)以综合配套改革为引领,不断强化体制创新能力
深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体制现代化进程,努力形成支撑区域科学发展的体制平台。
加快推进“四大机制”建设。结合“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建立“三规”衔接工作制度,推动重点功能区建设实现功能、产业、空间的高度契合。按照财力事权匹配的原则,积极争取市级财力加大对我区基础设施、民生保障方面的支持力度;科学界定街道基本支出范围,强化基本需求保障机制和属地税收增长激励机制,促进街道财力既增收又惠民。完善投融资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债务投资项目管理监督机制和偿债责任追究制度,防范债务风险。发挥财政杠杆作用,科学引导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的投向,为区域发展提供支持。进一步完善市、区土地储备工作衔接机制,建立健全严格的土地储备制度和运作程序,加大土地储备整理力度,提高城市土地经营效益。加快推进国土资源“一张图”工程,创新土地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水平。
稳步推进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组建大连生态科技创新城管委会。制定功能区管理体制改革的政策意见,赋予功能区管委会更充分的管理职能,建立更加高效、更具活力的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城市管理体制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
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工作的指导力度,加强村集体资产管理,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扎实做好土地等资产量化工作,有序推进股份合作制改革。
(四)以改善民生为根本,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民生是执政之本、和谐之基。区政府将以增进全区人民的民生福祉为己任,不断加大民生领域的投入力度,切实办好一批群众期盼的民生实事,促进公共服务均衡共享,持之以恒地把发展成果惠及辖区广大居民。
更加注重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全面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快推进区创业中心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就业平台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全年新开发就业岗位4万个,实现城镇失业人员实名制就业3.2万人。继续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确保辖区无“零就业家庭”。千方百计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全力做好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居民医疗保险和无社会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扩面征缴工作。完善分类救助政策,加快构建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综合救助体系。积极发展社会福利、慈善、养老、助残等公益事业。
更加注重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推进社会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化。投入资金4亿元,完成13所学校新建、改扩建及维修工程,改造塑胶操场2块;全面完成“班班通”工程,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继续实施30个社区文化扶助工程,加大社区文体设施建设力度,新建机场新区休闲文化体育公园。扩大社区卫生服务覆盖面,新建4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广大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就医条件。大力实施健康家庭促进计划和优生促进工程,切实提高人口质量。积极做好新形势下的双拥、民族、宗教、侨务、人防、物价、妇女儿童等工作。
更加注重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面落实信访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矛盾纠纷事前干预机制,加大新生矛盾纠纷隐患的排查调处,做到防患于未然。深化领导干部大接访活动,全面畅通群众利益诉求渠道。积极开展法治区创建活动,启动“六五”普法,加强法律援助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推进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实体化建设,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高标准推进社区建设,做好第八届社区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全面深化安全社区创建工作,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业企业安全诚信体系建设,落实安全生产“三同时”制度,建立安全生产监管监察与应急救援指挥系统,增强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开展社区治安巡逻工作;在重点功能区启动高速光缆管网建设,继续扩大“天网”工程覆盖面,配备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全力打造平安稳定区。积极做好第三轮“全国文明城市”评比工作。
(五)以依法行政为保障,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切实规范行政行为。认真贯彻实施《国务院关于加强法治政府建设的意见》,健全重大行政决策规则。加快建立法律知识学习培训长效机制,完善领导干部学法制度,严格执行规范性文件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度,提高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的依法行政意识。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扎实做好建议和提案办理工作。重视舆论监督和社会公众监督,提高回应、整改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切实提高行政效能。加强政府公共行政服务综合平台建设,完善四级联动服务体系,加快形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服务网络。全面推行网上行政审批和电子监察,减少审批层级,简化审批环节,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细化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完善预警、处置机制,防止发生重大群体性事件和严重公共安全事件。改进机关作风,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公务员业务技能培训和能力培养,不断增强为公众服务的能力。
切实推进管理创新。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促进政府管理高效化、运行规范化和服务标准化。实施效能评价和绩效考核,全面落实岗位责任制、过错追究制和开门评议,提高全体公务员的行政执行力。加大财政预算执行、民生资金、政府投资等事项的审计力度,积极探索和推进绩效审计。强化财政资金管理,大力压缩行政开支,预算单位全部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廉政建设,严格规范行政权力运行,树立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甘井子区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向着现代化国际化中心城区的目标全力奋进。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继往开来,奋发有为,为早日实现“十二五”规划的美好蓝图而不懈努力!